最近有两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,虽然它们涉及的行业离一般人有些远,但在创新和商业思路上却给了我不少启发。这两个例子都与“换个思维”和“不走老路”有关。
第一个例子来自芯片行业。
大家都知道,按照原有的技术路线,我们在高端制程方面受到了限制。虽然未来可能会有突破,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。
不过,最近有报道称,我们采取了一个反制措施——将28nm芯片降价。
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:虽然7nm等高端制程确实很“高级”,但市场上需求量更大的其实是成熟制程。那些竞争对手们,他们的高端制程研发也需要依赖成熟制程的利润来支撑。从他们的工厂数量就能看出这一点。既然短期内我们无法在高端制程上直接竞争,那就利用成本优势,降低成熟制程芯片的价格,从而减少对手的利润,削弱他们在高端制程上的投入能力。这算不算是一种“偷塔”策略呢?
第二个例子来自AI领域,主角是DeepSeek。
最近,DeepSeek V3在测试中表现非常出色,超越了Llama 3.1 405B等开源模型,甚至与GPT-4o、Claude 3.5 Sonnet等闭源模型不相上下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它的训练成本仅为557.6万美元,远低于GPT-4o等模型的10亿美元预算。这让许多国外同行感到难以接受。
DeepSeek的成功在于,它通过软件优化和算法创新,显著降低了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对高端硬件的需求。换句话说,DeepSeek走了一条不同的路:通过软件优化,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实现了顶尖性能。技术细节暂且不谈,但核心思想是:低成本≠低性能。
这种策略大大减少了对高端GPU的依赖,而恰好,硬件这一块,英伟达等公司对我们并不友好。
大家都在拼命堆硬件、烧钱,而我们却在“软”的方面发力,通过算法优化提高效率。这种思路让我意识到,很多时候,当我们觉得无路可走,或者前路困难重重时,或许是因为我们正走在别人设定好的路上。停下来,换个角度看看,也许能找到新的机会。